貴州逢山必有洞。中洞苗寨就隱藏在這片茫茫的大山之中。
中洞苗寨距貴陽161公里,位于離安順市76公里的紫云格凸河畔。一位作家曾在文中這樣描述中洞苗寨:
在這里,走路就是地地道道的“爬”,兩腳加上兩手,扯著枝條,攀著巖石,才敢往上挪步。爬了不一會兒,心就跳得好像要蹦出來,兩腿越來越沉重。站定往上看,陡峭的絕壁似乎要壓過來,腳邊怪石嶙峋張牙舞爪,令人頭暈目眩……攀登了一個半小時左右,眼前突然一亮,一個洞口在樹木掩映中顯現(xiàn)出來,我以為中洞到了,鼓起最后的力氣,沿一條巖石組成的通道快步上去,看見的卻是一個巨大的天生橋。抬頭望,一個溶洞掛在云霧繚繞的山尖,我問那里面是不是洞中苗寨,回答說這里有一組洞,那是上洞,剛才經(jīng)過的天生橋是下洞,要去的地方在兩者之間,所以叫中洞。這個巨大的洞穴,像大山睜開的一只巨大的眼睛,洞前的修竹綠樹是美麗的睫毛。洞口寬115米,深215米,洞高50米,站在洞口,恍惚覺得站在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洞內(nèi)并沒有外界想像得那樣陰森,陽光從竹林的頂端照進洞里,洞里的萬物顯得特別明快。
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兩邊,基本不用頂蓋,巖洞就是一個天然遮風擋雨又蔽日的大屋頂。戶與戶之間用結(jié)實的竹籬笆隔開。地上有雞鴨覓食,屋椽下有家養(yǎng)的小蜜蜂飛舞,有畫眉在歌唱。川枋上掛著收獲的玉米、小米之類的作物。家門口有紡紗的婦女,樓上有織布的姑娘。男子漢編竹匡,小孩子跳皮筋、捉迷藏。
洞外的山坳下,稀稀拉拉地蓋有十間八間白色的房屋。據(jù)說這是當?shù)卣疄閹椭@里的人們告別洞穴生活而特意建造的,但直到現(xiàn)在都無人去住。
有人說貴州的歷史是寫在山洞里的,洞是貴州的心靈。中洞苗寨也可以看作貴州十里不同風而形成的“文化孤島”。洞中住有王、吳、梁、羅四姓苗族。
聊起在洞中生活的歷史,寨子里的老人們說,“部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為躲土匪逃進來的人家,后來太平了,當?shù)卣鴦穸粗芯用癜岢鋈?,但他們還是覺得洞中好,冬暖夏涼。
洞里的媳婦多是洞外按照周代的“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迎親”六禮從外村接來的、也有洞內(nèi)相互通婚的。洞中人過逝,有鬼師,唱著《我從東方來》的苗族古歌送他東去回家。
一切,就是這么簡單
寨子里面住著王、吳、梁、羅4姓苗族,19戶人家、100多口人,至今仍過著刀耕火種半原始的生活。
這是一個布滿化石的洞廳。在洞口外,只聽里面讀書、說話、做工、雞鳴豬叫和鍋碗瓢盆一片嗡嗡聲回響交錯,一進洞,回聲消失,各種聲音清晰可辨。據(jù)說,這一聲學現(xiàn)象與洞頂密布的溶蝕漩渦有關。
洞內(nèi)人家的木架房子沿著洞壁兩邊排開,屋與屋之間只簡單地用竹籬相隔,意想不到的是家家還有門牌號碼,但這些房屋一律沒有房頂。
洞中人大多穿自己織布做的衣服,婦女的服飾只有簡潔的兩道花邊。直到現(xiàn)在,這里的人還以玉米為主食,偶爾吃上一頓白菜鹽水拌玉米糊,就算是改善了生活。
這里村民的牙齒奇白,許多不刷牙的村民也這樣,據(jù)說這與他們飲用洞中的水有很大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