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柜臺式的傳統藥店,店員執(zhí)著地要幫顧客“拿主意”;在開架式的藥品超市,無論走到哪個貨架,都有店員“熱情”地追著顧客推薦藥品。于是,本來只想買個幾毛錢的黃連素治拉肚子,最后卻在藥店店員的影響下,花30多元買了昂貴止瀉藥。
7月29日至31日,記者走訪京城多家藥店時發(fā)現,幾乎所有的品牌藥都不受店員青睞,反倒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廠藥頻頻被推薦。業(yè)內人士指出,這已經成為藥店經營的潛規(guī)則,關鍵就是利潤在“作怪”。
調查篇
小廠藥受青睞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一旦消費者提出買藥,藥店店員就會熱情推薦,而推薦的要么就是價格更高的藥品,要么就是不知名廠家的藥品,有的甚至轉而推銷保健食品。
7月28日,記者在百世德平價藥房,表示想買咳嗽藥,店員在問清“有沒有痰”后,馬上拿出一盒標價25元的咽炎片和一盒標價24.8元的止咳藥說:“你這是咽炎引起的咳嗽,這兩種藥一起吃肯定管用。” 7月29日,在朱鶴堂藥房,記者以同樣的癥狀訴求買藥,藥店店員迅速拿出一標價25.8元的強力枇杷露。當記者表示想買一個熟悉品牌標價10多元的止咳藥,店員則表示這個藥“效果不好”。
除了高價藥品,不知名廠家的藥品也在店員極力推薦之列。7月28日,常營永盛大藥房的店員在問了記者癥狀后,推薦了標價16.5元、海外制藥生產的凊咽靈片及15元的嘉事恒大生產的清熱解毒口服液。31日,芳草藥房的店員向記者推薦12.5元的聯盛咳清膠囊,福瑞宏達醫(yī)藥有限公司鼓樓分店的店員則推薦15.9元的山東健民生產的復方川貝母片。當記者表示這些藥品生產商沒聽過時,店員都會不約而同地駁斥記者:“大藥廠的藥品有知名度還不是全靠做廣告,廣告費加入藥價,價格肯定貴。不做廣告的藥廠比較低調,但藥品好。”
消費者童大媽致電本報健康熱線,傾訴她上次買藥的經歷:去藥店買預防白內障的藥,店員馬上從柜臺里拿出一盒產品,告訴童大媽這個藥對于白內障多么管用。童大媽仔細翻看包裝后發(fā)現沒有任何藥品標志,卻赫然印著“國食健字”。在童大媽極力要求下,店員這才從藥品柜臺拿出價錢便宜很多的某知名品牌藥廠生產的藥品。
品牌藥利潤低
記者調查中發(fā)現,同一類藥物能找到幾種,甚至十幾種不同廠家、不同規(guī)格的產品,售價各不相同,最貴的和最便宜的往往相差數倍。其中,除了一兩種來自大廠家外,大部分都是“雜牌軍”。那么,為什么品牌藥不受藥店店員待見呢?
此前有媒體報道,據一位醫(yī)藥代表透露,目前有些藥店將藥品分為A、B、C、D四個類別。A類為自己代理的品牌或者貼牌品種(即從小廠家進貨貼上自己的牌子),這種藥品利潤達70%到80%。B類為普通品牌,利潤在60%左右。C類藥品的利潤也在40%以上,D類品牌藥利潤最薄。藥店對店員的考核以賣了多少A類藥為主,要求顧客來時店員必須先推薦A類藥。除非顧客點名要哪種藥,否則不主張賣其他品種。
北京金象連鎖大藥房董事長徐軍曾表示,品牌藥毛利潤低,但話語權卻大得很,折扣很少有優(yōu)惠,又經常被藥店用來打平價,所以一般都是藥店里不賺錢的產品。
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也告訴記者,由于近年來價格風暴席卷了藥品零售業(yè),一些品牌藥不斷降價,利潤也一再壓縮。既然品牌藥不賺錢,用毛利更高的非品牌藥替代利潤甚微的品牌藥來填補利潤空缺,成為許多藥店的選擇。而這部分負責替藥店賺錢的藥品,就經常出現在店員的嘴里:這個藥賣得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效。
同名藥效果有差異
與此同時,消費者發(fā)現,自己家周圍的一些藥店里,那些能叫得出名的大品牌很少,店員推薦的往往是不知名廠家生產的同類藥。
對于藥店的這種行為,7月31日北京藥監(jiān)局市場監(jiān)督處一名女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對藥店店員如何推薦藥品無法監(jiān)管,只要他向消費者推薦的是合法、合格的藥品,至于推薦哪種藥不推薦哪種藥則管不了,消費者只能向消協投訴。
但消費者最為關心的是:撇開利潤差距不說,同一類藥,藥店推薦的那些藥,藥效真的如店員所說“和知名品牌一樣”嗎?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藥物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著名藥學專家孫忠實教授指出,現在同一通用名下,往往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藥企生產的藥品,雖然都通過了GMP認證,藥品質量也都是合格的,但實際上在藥品的生產過程中,藥廠選用普通藥材還是上等藥材,購買普通輔料還是優(yōu)質輔料,采用舊技術還是新技術,還是會造成產品質量上的差異,所以消費者應首選知名藥企生產的品牌藥。
服務篇
面對店員推銷 自己拿穩(wěn)主意
一進藥店,面對店員的笑臉相迎、滔滔不絕地介紹各種不同的藥品或保健品,是應該充耳不聞不理不睬,還是盛情難卻將就買下?
專家提醒,買藥的消費者可以聽取店員對藥品的介紹,但大主意還得自己拿。同時也要提高警惕,以免一不留神掉進推銷員設置的陷阱,多花了錢還不見得買到了合適的藥,甚至是買了臨近過期的藥品。
聽取介紹 自己做主
有媒體做過調查,患者去藥店最不喜歡店員推銷高價藥,其次不喜歡店員太過熱情,追著消費者問“買什么藥”。
孫忠實指出,消費者不必太排斥店員的熱情,因為普通消費者掌握的藥品知識并不多,而藥店銷售人員相對來說這方面知識比較豐富,因為藥品服務、藥品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購藥時多聽聽藥師、店員的意見有益無害。不過最后要買什么藥,是否要購買還由消費者自己決定。
莫輕信藥店促銷員
消費者去藥店買藥,如果遇到店員過分熱情地推薦藥品,還得多留個心眼。
在購買非處方藥時,不妨選擇以前服用過、證明有一定療效的藥品比較穩(wěn)妥;最好聽從藥店職業(yè)藥師的推薦。但如果藥師不問病情,一味推薦高價藥,消費者還是該警惕點,要慎購他們賣力推銷的不知名藥品和保健藥品。如果盲目相信店員所推銷的藥物,有時會大失所望。
買藥須有首次就醫(yī)經驗
現在在藥店買藥就像在市場買菜一樣方便,很多人有個頭疼腦熱總習慣性自己上藥房買點藥吃??伤幃吘共皇遣耍荒茈S便買。
孫忠實教授指出,消費者自行去藥店買藥前,最好有“首次經驗”。這里的首次經驗指的是:之前已經因為同樣的癥狀去醫(yī)院看過病,醫(yī)生開過處方。首次就醫(yī)醫(yī)生處方上的藥品可以為患者下次購藥提供很大的參考借鑒作用。
孫忠實提醒,如果患者沒有首次經驗,最好不要自行購藥,應先去醫(yī)院看病讓醫(yī)生診斷后開處方,以免亂吃藥反而貽誤治療時機。
看清國藥準字
現在藥店一些店員面對上門來買藥的消費者有時甚至會將保健食品推薦給患者,所以消費者還需睜大雙眼,認清 “藥”字牌和“健”字牌。
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告訴記者,保健食品只能起到保健作用,如果患者要治病還需買正規(guī)的藥準字號產品。最好的分辨方法是首先找“OTC”標志。其次,無論藥品還是非藥品,都會在外包裝上注有批準文號,注意識別究竟是“國藥準字”還是“食”字、“健”字。
勿迷信“高價藥”“進口藥”
一些消費者在選擇藥品時往往認為價格高的、進口的藥品效果會更好,但專家指出,這是一種認識誤區(qū)。消費者應根據不同的疾病選用恰當的藥品,盡可能減少不良反應,擴大治療的正作用,這才是用藥的基本原則。
實際上,藥品的價格是由原料采集難度、生產工藝難易、產量大小、銷售范圍和包裝質量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它與藥物療效的高低、質量的優(yōu)劣并不能完全畫等號。而任何一種藥都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用藥應該把握兩點:一是治什么病用什么藥。非處方藥看了藥品的說明書可以因病施藥,但是處方藥一定要通過醫(yī)生的診斷、診療以后提出一個具體治療方案再按方案用藥;二是要注意看藥品使用說明書。什么情況不能用,哪些藥和哪些藥不能合用,都是藥品說明書最重要的內容。
同一通用名品牌
泰諾、百服嚀、必理通其實都是一種藥,通用名為“對乙酰氨基酚”;感康、999怡克、泰克也是同一種,通用名為“復方氨酚烷胺”;胃舒達、保胃健等藥,通用名為 “法莫替丁”……目前在我國,同一種通用名藥品,常常有幾十家甚至數百家企業(yè)生產,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
孫忠實指出,買這類藥品時,千萬不要一味圖便宜,因為雖為同一類藥,但不同藥廠選用的原料不同、生產技術差異等還是會造成產品質量上的差異,所以消費者應首選知名藥企生產的品牌藥。此外,感冒了就買感冒藥,牙疼就買止疼消炎類藥,如果藥店人員推薦的藥品跨度太大,最好不要聽從推薦。 |